海洋世纪之初的美好回忆
编辑:哈工大(威海)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3日

誉为“海洋世纪”的21世纪到来之初,哈工大(威海)校园里一片繁忙——主楼建设如火如荼,大教室(M楼)、运动场也开始奠基……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哈工大最初的涉海院系)也在此时呼之欲出。

当时有很多棘手的问题摆在决策者们面前:威海分校向何处去?哈工大在威海办学要办哪些专业?学校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当时的校领导在检索资料的基础上,先行考察了威海周边地区乃至我国海洋工业现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讨后制定了初步方案,再进行调研与论证,最后决定创建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3位顶层设计者

在顶层设计上,我们不能忘记做出卓越贡献的三位老教授,他们是:决策者,王尔德校长;践行者,宣世伟教授;建言者,蔡伟民教授。

1999年春季学期,时任哈工大环境工程系主任的蔡伟民教授来威海分校给环境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班上课时,不止一次提到:威海校区若建与环境相关的院系,最好设立资源与环境相关的院系。

当时的王尔德校长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开始引进相关师资,首先找到了当时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宣世伟教授。鉴于宣教授在新专业建设方面的特长和经验,王校长顶着压力引进了当时已经超过55岁的宣世伟教授,作为新院系建设的领军人。

宣世伟教授等专家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以科研项目带动院系建设的基本方针。王尔德校长将自己牵头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其设备研制”课题作为带动项目,启动了新专业的建设。

国内外调研论证

1999年秋季学期进入新专业建设初期的调研阶段。我国海洋生物学著名专家、我校兼职教授、时任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李光友教授帮我们确定了调研方案。

教授说:“哈工大是我国著名重点院校,开办新专业一定要起点高,要瞄准国际前沿,选择世界热点领域、国家急需,为国家高等教育做增项。不妨借鉴一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学校,他们就是在起步晚、起点高的情况下办学,很快就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著名大学。”

调研小组在组长宣世伟教授的带领下,于1999年国庆节后踏上了调研的行程,由山东半岛东部出发经黄海到东海最后至南海,完成了近3000公里海岸沿线上的大专院校和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的国内海洋科研与教育现状的调研工作,对我国海洋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寒假期间,宣世伟教授从日本南部的鹿儿岛大学到北方的北海道大学,走访了包括东京水产大学(现东京海洋大学)在内的六所涉海高等院校,获得了当时国际海洋教育的一手资料。

2000年春季学期一开始,调研小组向学校提交了调研报告,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责成宣世伟教授具体负责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的筹建工作。

方案实施

2000年春季学期,宣世伟、周保学和张军政三人组成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以原化学教研室全体教职员为主体,吸纳部分生物学科教学人员组成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筹备组(以下简称为筹备组)。

筹备组人员在完成原有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环境工程(海洋环境工程方向)专业的招生准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同志们在课余时间攻坚克难,各显其能,有翻译国外教学文件的,有整理国内各院校教学文件的,经过紧锣密鼓的工作,理清了专业的学科设置、培养方向、学分比例等细节,最终确定了新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然后又对新开课人员备课、新教材购置等工作做了充分准备。

2000年秋季,哈工大威海分校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筹)迎来了她的首批新生。当新生辅导员和理学系的高年级同学把新同学们迎进系里的时候,新生们看到那个“(筹)”字,可真的犯了“愁”,有的想“打道回府” 明年再考,还有的提出转专业。此时,我们的辅导员和系领导们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同学们才留了下来,决心与我们共同艰苦奋斗。今天想起那些可爱的学生们,我们内心中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就是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我们培养了像柴春燕、王婷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

2001年秋季学期,我们又迎来了一批新的哈工大“海洋人”,此时又增加了一个新专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我们的队伍又壮大了,摘掉了“筹”字帽,正式挂牌成立了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个涉海院系扬帆出航,驶出了威海金海滩,向着大洋的深处开始了她的探索海洋奥秘之旅!·雷振环·

(本文素材由原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筹备组提供)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8:30——11:30,13:30——17:30,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闭馆

咨询预约电话0631-5685328 版权所有(Copyright) :党委宣传部博物馆管理办公室

|地址: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 | 邮编26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