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王英浩:牢记哈工大校训 奉献航天事业
编辑:哈工大(威海)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4日

    王英浩校友,1992年考入哈工大威海校区,1995年继续到校本部学习深造,毕业后进入航天系统工作,现就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20年6月7日,在哈工大第101个校庆日上,王英浩代表校友发言。

                                                            

                                                               勤学上进  伴着海风成长   


       1992年9月17日,在父母的陪伴下,王英浩踏上隆隆的火车,一路辗转,满怀激情,来到向往已久的哈工大威海校区,开始了自己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三年求学生涯。
那时的校园,没有像样的大门,没有完整的围墙,完全是一所物理空间上的开放式大学,所有的学生住在唯一的一座学生宿舍,在唯一一栋教学楼里上课和学习,但同学们都很自觉,早出晚归严格遵守学校规定,几乎不用老师操心。“现在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学弟学妹们很幸福,欧风俄韵的校园如同美丽的大花园。”
       回想当年的校园生活,王英浩兴致勃勃。
    “校园里到处都是沙地,满眼的果园,野鸭栖息的沼泽地。从宿舍楼往北走一段沙土路,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柏林,就到了海边。每年五一过后,我们就开始了幸福的日子,三五个好友相约一起海边戏水,捉螃蟹逮鱼虾,看着泛起的朵朵浪花,憧憬着幸福的未来。”
虽然条件艰苦,但王英浩和同学们成长得很快乐。他说,这种快乐源于学校和老师们对同学们的悉心照顾和深情厚爱,源于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更源于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学上进的品质。
    “老师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异常严格,生活上对我们倍加关心。班主任宋凭教授教我们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我们学机械专业的学生几乎每天扛着丁字尺和画图板,到教室开始手工画图,完成一张0号图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当时我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相贯线的概念始终没有搞懂,宋教授耐心细致地用实物一步一步模拟、一点一点比划,让我感动不已。”
      说起教过自己课的老师,王英浩如数家珍。教机械原理的刘会英教授,课堂上娓娓道来,课后邀同学们到家中品尝美食,教切削原理的盖玉先教授,严肃之余不乏活泼,不辞辛苦带领同学们远赴济南第二机床厂实习;教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王启平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细的教学风范,让大家体会到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底蕴;教线性代数的张少太老师,生动幽默的上课方式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还有于永德教授、王振龙教授、张敏教授、刘立宝老师……
春天校园里艳丽的桃花漫山遍野,夏天是绿油油的树林,秋天有累累的果实,冬天则是凛冽的寒风。三年难以忘怀的学校生活,王英浩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收获了人生哲理,学会了如何学习,深切感受到工大老师的严谨治学,体会到了哈工大校训的深刻含义,同时也奠定了人生发展的基石。毕业当年,王英浩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到校本部机械程系继续学习,后来又攻读了国防科大的硕士研究生和西工大的博士研究生。
王英浩说:“威海校区是我人生的启航点,是母校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人生,是各位老师传授了我丰富的知识,是哈工大校训告诉了我如何面对学习和工作,感谢母校!”


                                                               严谨务实  托举火箭腾飞


       1997年从校本部本科毕业后,王英浩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正值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迅速发展,能够直接从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运载火箭研制工作,他异常兴奋。哈工大人都是有航天情结的,参与载人航天工作,圆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工作中,王英浩首先坚持的是求真务实。运载火箭的研制其实是一个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因为火箭发射的结果从来都是01的关系,面对成千上万的零部组件组成的巨大火箭系统,任何一点闪失和虚假的数据都有可能造成失败。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深入车间现场,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技术讨论和决策时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一味盲从别人。

       他将勇于创新、敢于质疑作为自己的工作习惯。“200310月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发射成功,航天英雄杨利伟返回地面。通过航天员反馈的信息,结合分析火箭飞行的遥测数据,我们发现在火箭主动段飞行过程中箭体耦合(POGO)振动数据偏大。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他作为主管设计人员,与同事们马不停蹄地进行了技术创新和紧急攻关,开展了大量的理论设计、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最终有效解决了振动问题。

      王英浩说: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今天,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们一定要将创新当作习惯,树立敢为人先的志向,勇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以创新为责任和使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311月,王英浩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感觉特别光荣!航天事业是党的事业,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充分写照。在他看来,不论是航天人还是工大人,爱党爱国都应该是第一位的。


                                                              许党报国  铸造大国重器


       王英浩先后从事过综合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参与过我国多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载人航天先进个航天贡献奖、突出贡献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称号,拥有国防专利若干项,参与了我国航天领域首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发布。

       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到我国某新型装备研制项目的负责人,他深切感受到包容的重要性。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必定是成千上万人集体共同努力的过程。面对不同性格的人,面对不同的观点,如何发挥好大家的力量,包容非常重要。他认为:善于包容,与人为善方能合作共赢;善于包容,集思广益方能博采众长;善于包容,变大格局方能走得更远。

       202067日,王英浩和校友们一起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的贺信,心情十分激动:母校的巨大成就是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取得的,我们都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报国信念,为国铸造重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年以后,王英浩在贺信精神鼓舞下,与团队共同完成了某航天项目的科研工作。202167日,他作为校友代表在哈工大第101个校庆日发言,深情回顾了在母校读书的日子:校园里充满着浓浓的学习氛围,教室里的座位永远是满满的,树荫下的读书声是朗朗的……是母校学识渊博的老师培养了我,严谨治学的环境影响了我,求实创新的氛围感染了我,让我在工作岗位上快速成长与进步,为祖国航天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今天,伟大祖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母校开启了新百年的伟大征程。王英浩也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任务,为推动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和国防建设继续奋战在火箭研制一线。


    采访结束时,他填词一首,感怀母校。

 

 江城子·咏怀


 光阴荏苒别春风,环翠西,半岛东。

 苍穹寂寥,主楼巍峨耸。

 披星戴月学子匆,唯恐后,奔前冲。

斗转星移续躬耕,日月湖,法梧桐。

年少立志,校训激励行。

越度青山天险破,繁星引,致远行。

 

 

 资料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微信公众号,2022.5..11)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8:30——11:30,13:30——17:30,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闭馆

咨询预约电话0631-5685328 版权所有(Copyright) :党委宣传部博物馆管理办公室

|地址: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 | 邮编264209